佛手山藥,我的不了緣
發布時間:2019-4-17 | 作者:
“山明水凈夜來霜,數樹深紅出淺黃”,家鄉的特色食品——佛手山藥也在這個季節粉墨登場了。 by胡國煉 山藥的品種很多,有鐵棍山藥、靈芝山藥、淮山藥、麻山藥、水山藥等等,而家鄉的山藥卻又與眾不同,據傳,是禪宗四祖道信親手培育出的品種,形如一只張開的手掌,稱為佛手山藥。它皮薄透亮,肉厚汁多,久煮不化,食之甘滑爽糯。即使在家鄉,地域不同,生長出的山藥品質也不盡相同。通常以地勢較高、沙質土壤的梅川、余川生長出的山藥為最佳,而“層峰山”牌佛手山藥尤為極品。我,自幼就與佛手山藥結上了不解之緣。 佛手山藥,于我有救命之恩。我出生時身體特別虛弱,偏偏那個年代缺吃少喝,加之衛生條件又差,不幸得了疳疾,胳膊瘦得像篾條,且患有嚴重脫肛,鄉人以為不能長大成人。年輕的父親略懂醫道,遍查醫書,發現《本草綱目》上有記載,山藥“健脾,補肺,固腎,益精。治脾虛泄瀉,久痢,虛勞咳嗽,消渴,遺精、帶下,小便頻數。”父親從地里挖回一些山藥,讓母親選粗壯的,刮皮,搗成糊,放在砂缽里煨。每天吃一頓山藥糕,天長日久,我枯黃的毛發慢慢變得油光發亮,臉色也紅潤了…… 山藥暖缽,讓我記住了家鄉的味道。山藥的做法很多,有蜜汁山藥、拔絲山藥、糖拌山藥、清蒸山藥、炒山藥、各種山藥粥、各種山藥燉湯,簡直是味蕾上的盛宴,而我最愛老家的山藥暖缽。正月里,老家的待客之道就是燉上幾個暖缽,最好的暖缽當屬山藥燉肉。所謂暖缽,就是用砂缽盛裝食品,放在土窯燒制的炭爐上慢燉。炭爐上有爐橋,爐橋上放燃燒的木炭,就像一口小灶。夜里,母親從屋梁上割一塊臘肉,放進砂罐,加幾斤佛手山藥,蓋好,塞進余燼未滅的灶膛,周圍堆幾塊干牛糞,天亮時,一罐原汁原味的山藥燉肉就煨成了。家里來了客人,母親吩咐我們在炭爐上加些木炭,然后從灶膛里掏幾根火星放上。姐弟幾人爭相鼓起腮幫子,對著炭爐,長長吹一口氣,再吹一口,紅紅的炭火燃燒了,竄出一股藍色的火苗。母親把裝滿山藥和肉的砂缽放到炭爐上,一會兒砂缽里就鼓起了湯泡,甚至跳得老高,香味溢滿整個農家小屋。待過客人,母親把缽里的肉夾起來留下次再用,將山藥和湯平均分到我們碗里,那種幸福無以言表,那種滋味鐫刻到骨子里,隨著歲月的增長,像陳年老酒一樣,越來越濃,越來越醇。 佛手山藥,奠定我幸福生活的基礎。山藥,屬于經濟作物,生長周期長,產量低,管理繁鎖,在六七十年代,鄉親們很少種植。父親每年都要在有限的自留地里種一塊山藥。年關臨近,鄉親們紛紛到我家購買山藥,這個三斤,那家五斤。望著換來的一疊疊票子,父親臉上笑開了花。有了這些錢,我和弟弟們才可以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進學堂。當我們捧回獎狀時,母親用新鮮的山藥往墻上擦幾下,獎狀就牢牢地粘貼上了。如果當年沒讀書,哪有后來的幸福生活? 佛手山藥,成了我璉接親情和友情的紐帶。山藥,因生長周期長,歷經春夏秋冬,吸取天地日月之精華,營養極為豐富,而且口感好。經檢測,富含糖、蛋白質、氨基酸、維生素和皂甙、副腎皮素、膽堿等18種營養成份,及鎂、鐵、鉀、碘、鈣、磷等多種微量元素,成為家鄉人向外人炫耀和驕傲的資本。每次到南京,給兒子和老鄉們帶上幾斤佛手山藥,他們覺得比什么都貴重。去年春天,《芳草》幾位師友來宋河山莊采風,我叫人煮了一鍋山藥燉魚,讓大家吃了頓圍爐向火的美食。回去后,他們一直對佛手山藥念念不忘,于是也加重了我在他們心中的份量。因為這段情誼,前不久,他們還專程從武漢來武穴,參加我的新書分享會。 佛手山藥,只有在禪宗的故鄉,才長成如蓮座一般的模樣。它滿是禪意,指點人生,一如如來般仙風道骨。我的青春,如山藥的藤蔓,葳蕤而充滿幻想,它伴我從小到大直至老去,像蓮花一樣在我心中開放!文|張鳳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