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曲戲起源于鄂東廣濟縣(今武穴市)和黃梅縣交界的太白湖區,流行于鄂、皖、贛三省毗鄰縣市。它歷史久遠,早在明朝萬歷十一年(1538年)廣濟縣志就有“以文曲泳贊太白漁歌”的記載。廣濟、黃梅始稱調兒,南昌、九江叫做清音,宿松、安慶謂之兒家腔、文南詞,后由廣濟改名為文曲戲。
文曲戲是從坐唱演變發展的,聲腔有文詞、南詞、四板、秋江、平板五個正腔及八十多種曲牌組成。它開始是由一人操琴伴奏,一人操板主唱,在很長時期內主要是盲藝人和逃荒賣唱者傳播。
清末民初,文曲開始在年節觀燈時搭臺演出。一般是在臺上坐唱,后來受漢劇等戲曲形式的影響,坐唱中出現了裝扮男女分角演唱,即在敘事曲目中插入或為一生一旦,或為一丑一旦的片斷表演,深受群眾歡迎。
20世紀30年代,文曲戲在廣濟得到較大發展,職業、半職業戲班達三四十個,各班都有10數人以上規模,還多次出現過廣濟、黃梅兩縣四、五十位藝人聯袂登臺,連演幾天“會戲”的盛況。特別是在1937年,廣濟藝人程三愛大膽啟用女演員,打破了文曲戲一直用男性不用女性的記錄,使文曲戲的聲腔更為委婉動聽、豐富多彩,深受廣大群眾喜愛。
1960年,廣濟縣人民政府組建文曲戲劇團,并組織專人對文曲戲的聲腔和曲牌進行整理和創新,使之聲腔和表演更為豐富,服裝和道具更趨完善,演出質量有了很大提高。劇團先后創作和移植了近百個劇目,其中的《玉堂春》于1974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地方戲劇欄目上播出。1985年,文曲戲《蘇文表借衣》參加湖北省首屆戲劇節,主演戴艷芳獲金獎,劇目改編獲銀獎,音樂設計獲銀獎,集體表演獲銀獎等四大獎項。2012年,文曲戲《草鞋老太爺》參加湖北省首屆藝術節暨第十屆楚天文華大獎賽,獲得楚天文華獎,劇作獎、導演獎、音樂創作獎、表演獎。

2013年獲湖北省第八屆“五個一”工程獎。2013年,在第八屆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中,獲得優秀劇目獎、編劇二等獎、導演二等獎、榮譽一等獎、舞臺美術三等獎、表演二、三等獎。